7月4日—8日,由教育部学校规划与建设中心主办的第一期应用型课程建设研修班在西安培华学院举行,来自全国17个省份,47所本科高校的145名参会代表与西安培华学院教师代表一起参加此次研讨会,我系洪震老师和教务部林荣文主任、电子信息工程系林虹老师共同组成学院代表团参与此次研修班。
此次研修班围绕课程改革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以及应用型课程体系设计、实施、评价等内容,邀请了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原副主任李志宏、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主持人查建中、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院长曹勇安、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培训交流部主任王文槿、汕头大学教师发展与教育评估中心主任陆小华等专家作专题报告。期间,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成员学校的骨干教师将进行案例介绍和分享交流。

洪震老师参加第一期应用型课程建设研修班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主任强调,探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最重要的也是这八个字。在报告中,陈锋主任从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模式和流程等四个方面,系统阐释了如何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创新。陈锋表示,应用型课程开发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对于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每一个教育管理者和教师都可学可做,从而成为教育创新的推动者。
查建中教授运用国内外的案例和数据,阐明了为什么要进行人力资源市场供给侧改革,并提出造成人力资源市场悖论的成因源于教育落后于社会和产业的发展速度以及教育与社会和产业的需求脱节。查建中教授指出,全世界最大的人力资源公司Manpower从2006年开始对全球主要国家产业界人才调查发现,中国缺少工程师、设计师、研发人员,即制造业高端人才。而这部分人恰好是决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另一方面,专业教育的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质量和就业率令学生家长担忧,也成为学校各级领导和教师的心中负担。这揭示了中国的专业教育存在着非常鲜明的供需脱节,劣质产能过剩,优质产能不足。从这一角度来看,专业教育要满足学生对终身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还要满足产业对各层各类人才的需求。产业有自身的人才质量标准和分类方法,职场是按技术工人、技术员、技术师、工程师作为人才分类标准,而不是按工程教育界主观想象的研究型、工程型、应用型划分人才。用后者取代前者,只会加剧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明。
黄达人校长指出从教育本位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作为学校要有自己人才培养的定位,但同时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人才的培养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推动社会产业的转型升级。他讲到,“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长期工程,没有十年二十年干不下来,同时高校人才培养还要注重学生国际化和科学研究的培养。对于大学而言,核心就是人才培养,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是大学教学改革的逻辑起点。要把课程体系建设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抓手,应用型高校要继续向纵深转变抓手就是课程建设,同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要注重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任何教学改革,如果没有教师的参与都是没有意义的。
姜大源教授指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包含学习领域、学习情境、教学设计等三个层次的内容。首先应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然后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出行动领域,再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根据职业特征和完整性思维将学习领域分解为主体学习单元,最后将学习单元按照行动过程进行教学设计。每个情境都是一个工作过程,可以分三个步骤进行操作:第一,确定该课程所对应的典型工作过程,梳理并列出这一工作过程的具体步骤;第二,对这个客观存在的典型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化处理;第三,根据这个参照系确定三个以上的具体工作过程,按照平行、递进和包容的原则设计课程单元(学习情境)。
李志宏主任通过对比分析新建本科院校、普通本科院校、“211工程”高校的师生比、青年教师比例、博士学位比例、高职称教师比例、生均教学科研设备值等指标,指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队伍存在结构不合理、教师数量不足、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缺失等问题,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制约应用型大学发展的瓶颈。李志宏强调,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师队伍应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服务社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拥有应用性的学术价值观和学术水平。在探索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和政府应该同时发力,多种措施并举。
陆小华主任围绕工程教育认证带来的挑战、CDIO(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施、Operate操作)核心内容、汕头大学一体化设计导向CDIO改革的主要思路等内容,详细介绍了汕头大学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和探索成果。陆小华指出,汕头大学一体化设计导向CDIO改革,就是将教学大纲分解细化为专业培养目标,通过培养目标实现矩阵将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分配到每门课程,各门课程根据自身特点承担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任务。陆小华分享了汕头大学OBE-CDIO工程教育改革案例,说明了采用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的原因以及OBE改革目标。陆小华指出,应以专业培养为实施OBE的着力点,以泰勒课程理论划分实施阶段,包括选择教育目标、设计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
陆小华最后引导学员们总结和反思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CDIO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陆小华强调,CDIO直接以“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两个关键问题为出发点,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OBE是质量保障体系的工具,有助于理顺“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逻辑关系,有助于贯彻顶层设计并实现持续改进。
王文槿主任指出,现代职业教育的根本是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教练式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课堂与传统课堂不同,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积极参与,学生是主动学习者,教师是学习促进者,教学强调理解和促进学生不断提问;学习和社会互动联系,知识是复杂和多维度的体系,以多元智能为基础;评估将融入课堂教学与研究活动中,能够检验学习质量;改变学习范式意味着进行知识重构,以促进能力提升为目标。
曹勇安教授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教学改革实践为例,阐述了如何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应用型课程建设。曹勇安教授指出,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是知社情、知学情,要面对有差异的学生设计有差异的课程,实施有差异的教育,才能实现有差异的发展。曹勇安引用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一观点,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愤悱”。曹勇安认为,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发展,有些学生属于非本意入学,这种学情决定了教育的差异性和课程的多样性,如何激发这一异质性群体的“愤悱”关系到对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思考。曹勇安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汽车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为例,阐述了如何依据学情进行教学设计。

洪震老师参加第一期应用型课程结业仪式